麻疹的病原学

出处:jygcdc 浏览次数: 1次 发布时间:2007-12-10 11:24:21
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,亦为DNA病毒,与其他副粘液病毒不同点为不含神经氨酸酶。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或多形性,较大直径100~250nm。病毒中心为核糖核酸(RNA)和对称螺旋形衣壳体组成,外包双层含脂蛋白囊膜,表面有小突起含血凝素,麻疹病毒主要具有6种结构蛋白;3种与核糖核酸结全,F蛋白作用与多聚酶有关,N蛋白起稳定基因作用,P蛋白起多聚酶作用;另3种结构蛋白与外部囊膜结合,M蛋白为膜蛋白,功能与病毒装配、芽生、繁殖有关,H蛋白为病毒表面血凝素,于病毒吸附于敏感宿主细胞时与受体结合,F蛋白具溶合特性,使病毒细胞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,病毒进入宿主细胞。病毒在人胚和猴肾细胞中培养,5~10天后可引起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等病变。麻疹病毒只有一个型,在患者出疹时,血内可测出特异抗体。此病毒低抗力不强,对干燥、日光、高溫均敏感,紫外线、过氧乙酸、甲醛、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。麻疹病毒在室温中大多只能存活36小时,加热56℃15~30分钟即可灭活。能耐受干燥和寒冷,在-70℃可保存活力5年以上,冰冻干燥可保存20年。因其在体外生存力弱,故当患者离室,房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后,即无传染性。
    麻疹病毒为单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,病毒隨飞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結膜上皮,細胞內小量繁殖,引起局部炎症,並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症,引起广泛病变,全身皮肤和粘膜的毛細血管內皮亦被病毒所侵犯,峽、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炎性渗出及小包狀灶性坏死而形成麻疹粘膜斑,皮肤真皮和表皮层也有类似病变而出現皮疹。少數病人可发生麻疹性肺炎。麻疹患者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易继发細菌感染。